所以真正地对付成本压力就是不断地右移我们的成本曲线,形成一条长期来看持续有竞争力的成本变动,这是商业世界里头的不二法门,也是整个经济体系和经济体系竞争当中的不二法门。
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通过支持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股权融资力度等,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点。四是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实现新旧动力的有效接续。
五是稳定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加强民生保障。三是消费需求基本稳定。五是市场预期开始转好。在重要市场方面,今年经济增长贡献较大的车市和楼市还存在不确定性。明年小排量汽车税收优惠政策已经调整,房地产市场也将进一步抑制资产价格泡沫,这两大市场均可能会出现稳中收紧趋势。
三是房地产市场风险隐患增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水平。美国式的开放、多元、包容,日本的精细化管理,以及德国精准调控市场经济的各种措施和制度,应该是中国经济继续向上发展所必修的三门功课。
面对具有不同优势的各大强国,我们到底还应该向他们学什么呢?很显然,应该学习各国最精髓的成功要素,兼收并蓄,并融入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国家治理的综合优势,这样中国才能成强国。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这一点和其他东亚国家如韩国、日本截然不同,因此,中国完全有可能,也完全应该在开放、包容与多元方面向美国学习,而学习的切入点应该在于教育体系。这样既保证了公平,也提高了效率。虽然美国很多的中小学,尤其是在贫困社区的中小学质量极其低下,但是不要忘记,美国还有一大批精英式的中小学。
德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在认真反思了一战之后魏玛共和国那段痛苦的经历之后提炼出来的。在德国,这种精准调控市场经济缺陷的体制设计比比皆是。
即便不是精英名校的很多高质量中小学,也都极具特色。学习德国市场经济的精髓,就是既要打破市场经济万能的迷信,也要打破政府无所不能的教条,实事求是地精准调控市场经济所出现的问题。最近几年我接触过一些美国的中小学,给我留下极其深刻印象的是,入学第一天学校就会反复强调,学生们必须有包容、平等的心态,不许因为同学们的长相、肤色、智力水平、家庭背景等任何原因而歧视,要尊重每一位同学。这就好比没人说乔丹最后一次夺冠投中的那个球应该被判进攻犯规无效一样。
当时的经济学前辈马洪等特别强调向日本学习。但是,中国人对美国最为忽视的,是其对法制的高度认同。尊重司法体系的判决,就像尊重体育裁判所代表的游戏规则,敢博认输,这就是美国人可爱的法制精神。任何重大的社会抗争,从白人阻止黑人上学,到黑人在地方法院遭遇不合理判决后的骚乱,从占领华尔街运动,到戈尔与小布什的总统竞选之争,还有OJ辛普森世纪大案,只要上升到法律层面并且由司法体制给出判决,绝大多数民众都愿意接受其结果,乃至于今天许多美国人大骂小布什但极少人为戈尔喊屈,而大部分美国人认为OJ辛普森有罪但没人公开挑战当时的法官判决。
向德国学习精准调控市场经济 德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在二战后经过多年的演变而来,有着突出的特点。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国际战略层面,美国正逐步将中国认作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
中国若想持续向上,还得虚心学习,尤其要向我们的竞争对手学习。在日本,从马路边的售卖机、快餐店、地铁、企业乃至政府部门,方方面面的运作都体现出精细化管理的精髓。
我写毕业论文的时期,波士顿发生了一起著名的案件,一个来自爱尔兰的留学生被指控虐待婴儿致死,一审被判终身监禁,引发舆论不满,后来法官改判为轻罪。我多次以此为例问哈特教授,我说法官也是人,因此也一定会受人为因素干扰,甚至受贿,为什么不把法院的公正性和效率引入产权研究乃至整个法与经济的研究。学习美国优势的精髓:法制基础上的包容与开放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其实力的基础毫无疑问是创新。近年来,中国也在更加仔细地研究、审视欧洲的模式。2012年以来,虽然美国经济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率先复苏,但是并没有给社会各界全面带来实惠,因此爆发了一轮又一轮的抗议。如果我们不能够持续地学习,很有可能将倒在从中等发达到发达、从大国到强国的门槛上。
只有包容,才能使那些看上去离经叛道的思想最终发展为创新的火花。这段对话,我至今不忘,美国从精英到百姓对司法系统的尊重是我们外国人很难理解的。
客观地讲,日本的长处在于注重技术和细节,短处在于不善于战略思维。事实上,日本长期以来所犯的错误就在于战略管理不足,方向性的研究不够,而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具体细节的管理。
这一点在大学及学术机构中特别明显,各大学精英人士言必称哈佛、斯坦福、MIT。比如说在房地产行业,特别强调要对租房市场进行管理,既要保护投资建房出租的开发商,鼓励他们建房出租。
当然,并不能说精细化管理是一个社会成功发展的全部要素。中国经济腾飞要学好三门必修课 中国向上,还要做什么? 毫无疑问,我们必须以虚怀若谷的心态,综合性地汲取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精髓,这是中国能否真正成为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大国和强国的关键。但这并不妨碍中国的企业、政府、学校和社会其他部门认真学习日本精细化管理的精髓。当年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侵略战争时,战术细节抠得极其细致,从步枪和刺刀的选择到小部队的战术,应该是世界领先的,远非今天抗日神剧所描述的那么不堪一击,但是日军的整体战略部署是世界公认的愚笨。
德国人从中所吸取的基本教训,就是不受约束的市场经济如洪水猛兽,会导致巨大的宏观经济波动,就好像没有任何约束的民主制度会在政治上带来灾难一样—当年,希特勒就在缺少法制约束的民主体制下,充分利用民族主义情绪,引导德国走向了法西斯道路。那时,中日友好关系处于巅峰状态,中国派出了一个又一个代表团赴日学习,中国领导人华国锋、胡耀邦等都曾访问日本,中国经济学家、管理学家都在仔细研究日本模式。
再往后若干年,中国学习的对象逐步转向美国,大量留学生、访问学者远赴美国访问、学习、交流。同时也保护那些租房的房客,房东一般不能轻易加价,也不能轻易赶走房客。
这种包容的氛围,使得每一个同学能够自由发挥和成长。日本汽车行业经久不衰的竞争力更是其精细化管理的集中体现:汽车零部件生产与组装厂的密切配合,能够保证日本汽车零部件的质量,使之经济耐用,在同一价位上完胜其他国家的竞争者。
那么,美国创新活力的基础是什么呢?是其开放、包容和多元的精神。而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其文化和种族的多元性。由于美国是当今世界第一强国,很自然,这一趋势一直延续到今天德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有一系列非常精准的调控体系。
日本的精细化管理,时常直接转化成为其科技、军事等方面的优势。美国从科学技术到企业制度、商业模式,都为其他各国包括其他发达国家长期羡慕和追赶。
文化与种族的多元性,又来自于其制度的开放性。当时他在MIT当教授,后来去了哈佛。
记得我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我的一个老师是奥利佛.哈特(Oliver Hart)。同时也保护那些租房的房客,房东一般不能轻易加价,也不能轻易赶走房客。